▍#家鄉探索旅程x發現白杞寮
這不是一場精心安排的旅程,起因全從一張,家鄉的遶境香條開始,內容標示的庄頭,總給人熟悉又陌生,為了解惑,因此展開一段意外的旅程…
嘉義阿里山腳下,有座百年聚落-「白杞寮」,這裡已是許多人的老鄉,也陪伴許多人,渡過一段童年時光,乘載許多人的共同回憶,而也是孕育我的地方,與大多數的村民一樣,在高中時期,便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,對於家鄉總有一種,明明認識很久,卻說不上來熟悉又陌生的感覺,為解開深藏在心中的謎題,意外經歷一場偵探般的探索旅程。
竹崎白杞寮,以現在行政區範圍,是由竹崎鄉境內五村十三庄頭所組成,分別為內埔、昇平、桃源、白杞、塘興相鄰五個村落,最早的舊名稱為「白狗寮」,據傳,約在清 康熙24年(1685),已有先民入山拓墾的歷史,便搭寮棲身,寮為臨時性的小屋,開墾初期物資貧乏,地區的盜匪相當猖獗,先民則在寮旁邊,豢養狗兒防盜,又因狗兒體形碩大且毛白,暗夜中在遠處看起來像兇猛生物,讓人不敢靠近,因而得名白狗寮,從鄉土味的古地名,聽得讓人津津有味的傳說故事,讓人想進一步探索先民開墾過程,開始發掘人與土地的關係。
從認識自已家鄉開始,瞭解到白杞寮,大部份的祖先為客家人身份,但後代受閩南語系台語的影響,而位於嘉義淺山地帶,主以漳州腔台語,故地名都以閩南語稱呼,於是帶著一顆赤子之心,藉用網路資源,繼續尋線探索,偏偏,閩南語是世界上最難語言之一,光是聲調就有八音,還分「文言音」與「白話音」,許多「文白異讀字」同一個字,就有兩種以上讀法,而且用台語來唸地號名,原本憑借著網路線上閩南語辭典,立即受到挑戰,依臺羅拼音「白」有兩種說法[pe̍h]或[pi̍k],頓時間眼前一片漆黑。
台語文比想像中更深奧
本身未授過正統臺羅注音教育,單靠幼小三代同堂台語訓練,這程度要解開這道密碼,恐怕有難度,但不想就此打包回家,於是拿出壯遊時,向陌生人問路的勇氣,就在內心戲演完一輪後,按下enter鍵私訊,向素未見過面網路人士請教,於是線上結識游新化大哥,他是多年前移居台南,但是少數對台文領域有研究的白杞寮人,過程讓人體會到,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,順利破解。
原來白有兩種說法分別是[pe̍h]白話音屬於名詞:顏色名,[pi̍k] 文言音可作為形容詞或動詞,白杞寮當初為形容白色的狗,[pi̍k]發音,除了詞義線索成立外,還有游大哥表示,以前老輩也是這樣說,當地約定俗成說法成立,故白杞寮台語應唸為[pi̍k-ki-liâu]。
如尋寶藏拼圖一般,不斷透過點線面發掘,曾經翻閱珍貴的刊物,內埔風華一甲子-嘉義縣內埔國小六十週年校慶紀念專輯,載明:當年客家先民入山開墾時此地為「白狗寮」,因狗字覺得不雅,將客語植物枸杞的「枸」取代同音動物的「狗」,直到日據時代可能因書寫筆誤關係,枸變成的杞,從日治時期的地圖開始便可查之,而地名變成「白杞寮」。
從台語地名一路探究,意外在客語發音找到註解
當下看到該段地名由來時,開啟偵探好奇心模式,將手頭線索攤開來,一步步的抽絲撥繭,瞭解白杞寮境內,客家族群主以塘下寮劉氏來自潮州饒平石井客及內埔仔溪州 /學仔/嶺尾林姓的漳州詔安客,能夠理解若用台語讀音的狗 [káu],用來取代枸[kóo]確實勉強,但本身不說客語的客人後代,對於客家話完全沒有概念,想求證上述描述不假,只能拿出證據辦案精神,透過層層介紹,非常幸運聯絡上,新竹縣芎林紙寮窩在地耆老-劉邦平,祖藉剛好與塘下寮劉氏家族一樣,都來自同一個原鄉,經過客語說文解字後,終於解開心中疑惑。
如尋寶藏拼圖一般,不斷透過點線面發掘,曾經翻閱珍貴的刊物,內埔風華一甲子-嘉義縣內埔國小六十週年校慶紀念專輯,載明:當年客家先民入山開墾時此地為「白狗寮」,因狗字覺得不雅,將客語植物枸杞的「枸」取代同音動物的「狗」,直到日據時代可能因書寫筆誤關係,枸變成的杞,從日治時期的地圖開始便可查之,而地名變成「白杞寮」。

當下看到該段地名由來時,開啟偵探好奇心模式,將手頭線索攤開來,一步步的抽絲撥繭,瞭解白杞寮境內,客家族群主以塘下寮劉氏來自潮州饒平石井客及內埔仔溪州 /學仔/嶺尾林姓的漳州詔安客,能夠理解若用台語讀音的狗 [káu],用來取代枸 [kóo]確實勉強,但本身不說客語的客人後代,對於客家話完全沒有概念,想求證上述描述不假,只能拿出證據辦案精神,透過層層介紹,非常幸運聯絡上,新竹縣芎林紙寮窩在地耆老-劉邦平,祖藉剛好與塘下寮劉氏家族一樣,都來自同一個原鄉,經過客語說文解字後,終於解開心中疑惑。
「狗」與「枸」用不同的客語腔來唸讀,發音完全一樣
客語饒平腔
白狗寮-[pag gieuˋ liau]
白枸寮-[pag gieuˋ liau]
客語詔安腔
白狗寮-[pa geu^ leeuˋ]
白枸寮-[pa geu^ leeuˋ]

總在辦法山窮水盡的時候,拐了個彎
另一段印象深是與鄭順聰老師結識,當時為了解謎,走頭無路狀況下,壯膽的透過私訊討教,這天有幸邀請入山,鄭老師以專業豐富的台文知識,與我們進行交流,並熱心擔任重要審譯者,協助我們在地名的台文拼音,同時也鼓勵著我們走出家門,去收錄在地老輩唸地名,收集最自然的聲音,說法更接地氣,再透過台羅拼音系統,才能標識出地名的正確發音,後來才得知,剛才面對面進行深度談話的鄭老師,不僅是名台文研究者,還是多本著作的台灣台文作家。

一群地名偵探,翻山越嶺的展開另一場探險
過程中意外的驚喜,總是不按牌理出牌,以為旅程就要告一段落,鄭老師突然拋出,一個大魔王級的提問,完全顛覆我們的認知,推理再度展開…「白狗藔山」地名,在清朝乾隆25年臺灣民番界址,第一次出現在官方地圖上,在古代尚未有漢民族入山開墾時,這裡原本是於屬鄒族的生活範圍,進入情境假想,清朝製圖官員,當時找了幾位住民詢問地名,官員用自已的理解的相似音,將原住民的族語進行謄寫,會不會因語言語系不同,造就同地名不同的讀法,內心開始冒出疑問:
白色動物,理應要有厲害傳說?
怎麼會是顧草寮的保全呢?
淺山自然的保護色,動物多為深色才?
是台灣土狗也都是黑色的,為何這裡是白色?
白色的動動,在原住民有何特殊意義?
當時地屬皺族獵場,地名是由鄒語翻譯過來的嗎?
若要探究「白狗藔山」究竟是怎樣的一座山,勢必得從原住民鄒語裡,才能找出古地名白狗寮真正的意義,於是,一行人帶疑問與求知若渴的心,前進阿里山特富野,來向鄒族Avayi高德生/Yapas Niahosa梁錦德長老請益。

非常可惜,上述很疑惑都沒有得到答案,一行人又帶著疑問下山
回程中反覆的在想,難道旅程就此結束嗎?
隨著一幕幕回憶畫面湧上,認識家鄉的探索旅程,不知不覺已經過一年,也許終點不是找到答案,而是沿途遇見的風景,沒想到是,從最微不足道的家鄉地圖開始,與原本平行線的人們有了交集,頻率如同一把鑰匙,開啟超越種族、年齡、性別的限制的對話,然而一個線頭拉過一個線頭,總在看似突破後停頓,又再解碼後往前推進,成為名符其實的地名偵探。
發掘藏在生命文化中的驚喜,未來將帶著好奇心繼續探索,用任何方式來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,試著丟掉框架與束縛,找回自我價值與人生意義的旅程,擁抱一場沒有終點的冒險。

一場沒行程的旅行,如神助般的一路被引領,帶來一整年的彩,也特別感謝阿里山特富野部落,鄒族長老Avayi高德生與Yapas Niahosa梁錦德的款待。
▍註1|補充說明|
寮誌X紙寮窩|跨界/跨縣市/跨濁水溪以北合作
新竹縣芎林紙寮窩在地耆老”劉邦平”以客語饒平腔翻譯地名,此外劉伯伯的祖藉與嘉義竹崎塘下寮劉氏家族,同樣都來自潮州饒平石井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