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頭人投稿-來自桃源緣Victor
2020/02/12撰寫/授權寮誌刊登
我是位長期旅居台北的嘉義人,平常除了過年過節回老家祭祖之外,其實並不常回到桃源,2019年老天爺賞了一個黑色幽默,奶奶於年中過世,加上還沒「對年」,禮俗上今年就不克回鄉參與這場盛事。
以為家中老一輩的離世,意味著對嘉義桃源這個地方,似乎又少了一層關係,甚至斷了連結, 幸好家鄉有一群白杞寮攝影組的熱血青年,透過網路直播原汁原味的傳送影像,稍稍彌補心中的缺憾。
每年時間一到她總是會問『正月16鬧熱,甘有咩轉來?』遶境時要回來嗎?孫子輩的我,總是隨便的回答『擱看賣啦』 再說,再看看啦。而今年沒有人問起這件事,才發現心裡空空的,才懂這就是奶奶關懷兒孫輩的方式。回想起即將邁入不惑之年,竟也默默地參與近30個年頭的白杞寮繞境,印象中的小時候,每年拿到日曆本,總是要先翻農曆正月十六/十七是否為假日?
註: 以前均是固定正月十六 / 十七兩天,近幾年來為了配合工商社會演進才特地挑選假日時段 。
每天都期盼著那天的到來,記得有一年凌晨3:00多跟著陣頭至東石港口宮/ 朴子配天宮迎請天上聖母,一群人擠在貨卡後側頂著10度的低溫,竟也不覺得冷,反倒是熱血沸騰,敲鑼打鼓說說笑笑,接神後緊接著回來9:00的發炮啟程。
註:當時82線尚未通車,單趟車程超過1個小時

上圖 廟口 「犒將」、「賞兵」 的畫面 ,下圖 靖聖宮 獅頭/神轎 /圖- Victor 提供
沿路的點心站除了生理的飢餓補充之外,也有一種拚庄的快感,心想桃源緣的點心還是比較好吃。笑~! 當時身在其中的小夥子並未有傳承文化的驕傲,現在想想原來這些點滴,正是白杞寮的精神。
註:因人力支援關係,目前點心站僅有桃源緣/舊社緣/山仔頂緣由家家戶戶準備,其餘外包給廚師,勿筆戰,只是純粹自我感覺問題,本人認為拚庄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特殊模式。

以前愛看廟會的我,總會遮遮掩掩,不太跟別人大方地分享,可能是擔憂的八家將陣頭刻板印象。認識這群青年,才發現原來傳統文化跟設計相結合,原來可以這麼美!
下次,當有人問起我是哪裡來的?
我會昂起頭挺起胸膛 驕傲的說:我是桃源緣德義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