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屏東的內埔,而是嘉義淺山的內埔
「埔」即未墾之埔地之意,位於嘉義縣竹崎鄉西南邊陲,按現今行政區域為鹿滿、紫雲、昇平、內埔、塘興、義隆、白杞、桃源等村,皆為昔日阿里山八社之一「蘆麻產社」轄區和獵場的中央核心地帶,而內埔因相對位置而得名,另對面的阿拔泉社是「外埔」,後面是「頂埔」再過去是「中埔」、「後大埔」成一系列,在這裡所說的內埔不在屏東縣的內埔鄉,而是在嘉義縣竹崎鄉的內埔村。
這座阿里山腳下的古老聚落,從文史資料顯示,在清朝1685年之間,已有先民入墾內埔仔山區白杞寮,位處嘉義淺山丘陵地帶,海拔從150公尺一路爬升至8、900公尺,眾多的庄頭分佈300-400公尺之間居住,因山勢自然屏障,庄頭看似離很近,卻需要繞過一座小山頭才能抵達,像是圖中的學仔與黃心寮,都需繞經海拔較低的內埔,才能再順利前往。
拓墾時間甚早,沿山自然資源豐富,原始產物以竹林/樟樹/龍眼居多,因信仰與生活需求,山中開始初階加工產業,金紙製造、窯燒竹炭、提煉樟腦、烘製龍眼乾等,數代人受惠淺山經濟作物,聚落發展相當穩定。
宛如一座小山城,內埔仔生活圈
早期竹崎鄉有三大漢人街肆著稱,其為竹崎頭(今 竹崎村)、盧麻產(今鹿滿村)、內埔仔(今內埔村),得知日治時期,在交通不便的年代,嘉義淺山地區,因阿里山鐵路興建開通,山腳下設立的停靠站的盧麻產和竹頭崎,更往諸羅城(今 嘉義市),成為早期漢人重要物品交易聚落,造就地方繁榮,但是沒有阿里山森鐵經過,人口家戶數與鄰近村落相比也無特別突出的內埔仔,為何能齊名被稱之呢?
內埔仔,於日治初期,因地勢相較沿山來得平坦,地理位置加上宗教信仰因素,自然被境內各庄頭,作為重要對的出入口,是山產運銷的集散地。
隨著聚落穩定的發展,讓內埔仔逐漸成為山區商賈往來重鎮,不僅是白杞寮最核心的商業交易聚集地基礎,也是整個境內庄頭的生活中心,地名『內埔仔』漸漸取代白杞寮,成為內埔仔生活圈的概念。
消失又神秘內埔子線
在日治時代初期,在僻鄉的公路交通完備之前,輕便車軌道因鋪設容易、成本較低,迅速擴張至本島的海陬、鄉野與山區,於1900至1930年代間,馳騁於臺灣各地高崎低嶺的運輸良駒,作為當地的主要交通方式,淺山地區豐富的物產,皆以人工方式扛送到山產運銷集散地,完成交易買賣後易,採購完成的生意人-販仔[huàn-á],則再將物產運送出去。
從日本時代繪製的臺灣鐵道線路圖,找到嘉義車站,再往東循線阿里山森林鐵道,途中岔出「內埔」,鐵軌道像毛毛蟲的標示,為該路段為臺車用軌道,鹿麻產至內埔子段全程2.5哩,當年為私設立管理路段,由內埔輕鐵匿名組合登記經營,依規格軌間1呎7吋半的記錄,可推測出鹿麻產至內埔段,屬人力作為動力的輕便鐵道。
國家檔案地圖重現,召喚已消失的鹿麻產-內埔段
據瞭解輕便鐵道使用時間相當短暫,後來改由臺中輕鐵株式會社接手經營,主要將山城產物運輸出去,至日治時代後期,隨鐵公路運輸發達之後,緩慢且簡陋的臺車逐漸走向沒落,路線也陸續廢止了。
從鹿滿(舊名:鹿麻產)到內埔,則為現今159縣道紫雲田洋路段,這段道路特別的筆直,為山區開發少有的筆直不崎嶇,證明輕便鐵道曾經有來過,消失後的華麗轉身,成為一條,帶著山城希望的康莊的大道。
哈利波特的閃電疤痕-見證流金歲月
於日治中末期至民國六、七零年代,內埔仔更是發展的巔峰,集散沿山所生產的山產水果,匯集於此,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販在夜色降臨前來到山城借宿一晚,隔日清早再批發貨物回返城市販售。 由於當時商賈雲集,相當多依此需求而生的店舖,像是旅宿、戲院、棉被鋪及雜貨商店因應而生,分布於內埔仔的街道上 (今元興路、中興路及盛市路),生活機能完備相當熱鬧。
持續約一甲子的流金歲月,隨著交通發達而逐漸沒落,但是對地方長輩對於這段記憶仍是相當熟悉,但許多住一輩子的內埔人,幾乎對於居住地方,曾有設置鐵軌一事,完全不知情,寮誌團隊便展開偵探般的踏查與推理。
遍尋內埔仔街頭巷尾,詢問許多八九旬老人家,皆表示「不曾聽過內埔仔有鐵支路經過」,直到遇見高齡88歲民國23年(1934年)出生,住在青岩宮廟口前巷弄的林罔玉_阿嬤,她表示自已本身沒有任何記憶內埔仔有過鐵軌,突然掀起劉海回憶,指著額頭上淡淡的,要仔細看才能看出的疤痕。
聽著耆老,娓娓道出過往內埔仔的風華年代,對於過去的事物總能清楚描述,當年小小一條內埔街,曾高達4-5家規模的雜貨店,宛如一座小山城,一條神祕的軌跡,開啟了竹崎內埔仔聚落發展,但隨交通便利時空轉變,如同劉海下額頭的那道疤痕,傷口消失了,又不被遺忘,現在進入內埔老街,已不像過往繁榮喧囂,而是多了點承載豐厚的記憶故事氣息,也給人一種鄉村安定的寧靜感。
參考資料
▌池永歆、謝錦綉,2012,發現客家:嘉義沿山地區客家文化群體研究
▌臺灣事情一班,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
▌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,經授權文章引用
國家檔案資訊網 https://aa.archives.gov.tw/Home/Index
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_收藏,經授權文章引用
▌嘉義郊外臺車行駛情景/創作者:不詳/貢獻者:不詳。建檔單位:嘉義市政府文化局/發佈於《國家文化記憶庫》
▌葉爾建,2020,人社東華第26期,輕便車:遺忘的路線、記憶的場站
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32年報|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印,內容包括:總說、營業、運轉機關、工作、工事、經理、私設鐵道、私設軌道等8款54章及各類統計圖表,說明昭和5年度鐵道事業成績及概況。
▌ 臺灣鐵道線路圖|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發行之〈臺灣〉觀光指南,繪製範圍為臺灣、澎湖及附屬島嶼,功能分類屬交通旅遊圖,以鐵路為重點,內容包含局線(總督府交通局經營)、他線(糖業、鹽業、礦業鐵路)、臺車線,另有州廳界、主要城市、道路、蕃族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