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 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 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 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 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
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 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 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 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 ◦ 白杞寮誌 Liâu Life
嘉義淺山的內埔仔_消失又不被遺忘的軌跡
連在地人都不知道,一條神祕的軌跡,卻牽動著淺山一座聚落發展,在探索家鄉的過程中,透過實際的走訪踏查,最於在國家檔案獲得佐證,見證竹崎內埔仔聚落發展...
嘉義淺山的內埔仔_消失又不被遺忘的軌跡
連在地人都不知道,一條神祕的軌跡,卻牽動著淺山一座聚落發展,在探索家鄉的過程中,透過實際的走訪踏查,最於在國家檔案獲得佐證,見證竹崎內埔仔聚落發展...
 

不是屏東的內埔,而是嘉義淺山的內埔

 

「埔」即未墾之埔地之意,位於嘉義縣竹崎鄉西南邊陲,按現今行政區域為鹿滿、紫雲、昇平、內埔、塘興、義隆、白杞、桃源等村,皆為昔日阿里山八社之一「蘆麻產社」轄區和獵場的中央核心地帶,而內埔因相對位置而得名,另對面的阿拔泉社是「外埔」,後面是「頂埔」再過去是「中埔」、「後大埔」成一系列,在這裡所說的內埔不在屏東縣的內埔鄉,而是在嘉義縣竹崎鄉的內埔村。


「白杞寮」是由嘉義縣竹崎鄉
「內埔村」、「昇平村」、「桃源村」、「白杞村」及「塘興村」
共相鄰的五個行政村所組成,這裡不是觀光熱點,也是鮮少人造訪的聚落。

 

白杞寮聚落境內各個庄頭分佈,每一色階海拔落差50公尺,顏色越深海拔越高。
寮誌團隊繪製
 

這座阿里山腳下的古老聚落,從文史資料顯示,在清朝1685年之間,已有先民入墾內埔仔山區白杞寮,位處嘉義淺山丘陵地帶,海拔從150公尺一路爬升至8、900公尺,眾多的庄頭分佈300-400公尺之間居住,因山勢自然屏障,庄頭看似離很近,卻需要繞過一座小山頭才能抵達,像是圖中的學仔與黃心寮,都需繞經海拔較低的內埔,才能再順利前往。

 

拓墾時間甚早,沿山自然資源豐富,原始產物以竹林/樟樹/龍眼居多,因信仰與生活需求,山中開始初階加工產業,金紙製造、窯燒竹炭、提煉樟腦、烘製龍眼乾等,數代人受惠淺山經濟作物,聚落發展相當穩定。

 

宛如一座小山城,內埔仔生活圈

 

早期竹崎鄉有三大漢人街肆著稱,其為竹崎頭(今 竹崎村)、盧麻產(今鹿滿村)、內埔仔(今內埔村),得知日治時期,在交通不便的年代,嘉義淺山地區,因阿里山鐵路興建開通,山腳下設立的停靠站的盧麻產和竹頭崎,更往諸羅城(今 嘉義市),成為早期漢人重要物品交易聚落,造就地方繁榮,但是沒有阿里山森鐵經過,人口家戶數與鄰近村落相比也無特別突出的內埔仔,為何能齊名被稱之呢?

 

日治時代約1896年各庄頭人口家戶數調查,
內埔仔鄰近聚落人口數統計如下:
內埔庄(今內埔村)71戶262人
竹崎頭(今竹崎村)117戶348人
灣橋庄(今灣橋村)108戶435人
盧麻產(今鹿滿村)184戶769人

日治時代_大目根堡境內庄頭家戶人口調查,淡黃色塊為白杞寮境內庄頭人口,淡紅色塊嘉義竹崎早期重要街市聚點。 ▎ 來源 臺灣事情一班
 

內埔仔,於日治初期,因地勢相較沿山來得平坦,地理位置加上宗教信仰因素,自然被境內各庄頭,作為重要對的出入口,是山產運銷的集散地。

 

隨著聚落穩定的發展,讓內埔仔逐漸成為山區商賈往來重鎮,不僅是白杞寮最核心的商業交易聚集地基礎,也是整個境內庄頭的生活中心,地名『內埔仔』漸漸取代白杞寮,成為內埔仔生活圈的概念。

 

所以被問到住哪時 Lí tuà tó-uī? “你住在哪裡?”
白杞寮人都習慣說 Tik-kiā lāi-poo-á “竹崎內埔仔”

 

消失又神秘內埔子線

 

在日治時代初期,在僻鄉的公路交通完備之前,輕便車軌道因鋪設容易、成本較低,迅速擴張至本島的海陬、鄉野與山區,於1900至1930年代間,馳騁於臺灣各地高崎低嶺的運輸良駒,作為當地的主要交通方式,淺山地區豐富的物產,皆以人工方式扛送到山產運銷集散地,完成交易買賣後易,採購完成的生意人-販仔[huàn-á],則再將物產運送出去。

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發行,清楚繪製出日治時期_大正14年,臺灣鐵道線路圖
▎ 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圖像經授使用
 

從日本時代繪製的臺灣鐵道線路圖,找到嘉義車站,再往東循線阿里山森林鐵道,途中岔出「內埔」,鐵軌道像毛毛蟲的標示,為該路段為臺車用軌道,鹿麻產至內埔子段全程2.5哩,當年為私設立管理路段,由內埔輕鐵匿名組合登記經營,依規格軌間1呎7吋半的記錄,可推測出鹿麻產至內埔段,屬人力作為動力的輕便鐵道。

 

溪心(鹿麻產)—內埔仔—頂埔
約於 1921 至 1936 年行駛,由林泮所創辦內埔仔輕便車組合所經營。
詳見臺灣省文獻會委員會採集組:《嘉義縣鄉土史料》

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印,第32年報鐵道線路圖,內容顯示內埔仔線屬私設軌道臺車路線
▎ 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圖像經授使用
 

國家檔案地圖重現,召喚已消失的鹿麻產-內埔段

 

據瞭解輕便鐵道使用時間相當短暫,後來改由臺中輕鐵株式會社接手經營,主要將山城產物運輸出去,至日治時代後期,隨鐵公路運輸發達之後,緩慢且簡陋的臺車逐漸走向沒落,路線也陸續廢止了。

 

臺車的構造十分簡單,在路上舖設鐵軌後,利用其摩擦力小的原理,
推動帶有4個鋼輪的木質平臺。通常木板四角各插一竹竿,
稱為「車杙」[tshia-khi̍t],前兩根為乘客手扶,車伕則手握後兩根、藉以推車。

此圖為日治時代,拍攝於嘉義郊外臺車行駛的情景,以作為示意
▎ 說明 嘉義郊外臺車行駛情景/創作者:不詳/貢獻者:不詳
 

從鹿滿(舊名:鹿麻產)到內埔,則為現今159縣道紫雲田洋路段,這段道路特別的筆直,為山區開發少有的筆直不崎嶇,證明輕便鐵道曾經有來過,消失後的華麗轉身,成為一條,帶著山城希望的康莊的大道。

 

哈利波特的閃電疤痕-見證流金歲月

 

於日治中末期至民國六、七零年代,內埔仔更是發展的巔峰,集散沿山所生產的山產水果,匯集於此,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販在夜色降臨前來到山城借宿一晚,隔日清早再批發貨物回返城市販售。 由於當時商賈雲集,相當多依此需求而生的店舖,像是旅宿、戲院、棉被鋪及雜貨商店因應而生,分布於內埔仔的街道上 (今元興路、中興路及盛市路),生活機能完備相當熱鬧。

 

據八旬林永男耆老口述:
「早年會將山產以人力方式,一大清早就扛到內埔的市場交易,

四五點內埔街上已滿滿人潮,山裡的人交易完水果,回程時順道在街上採買生活物資,

全盛時期小小一條500公尺內埔街,曾高達4-5家規模雜貨店,

以及學校、郵局、戲院、食堂、五金、百貨… 等,應有盡有。」

 

持續約一甲子的流金歲月,隨著交通發達而逐漸沒落,但是對地方長輩對於這段記憶仍是相當熟悉,但許多住一輩子的內埔人,幾乎對於居住地方,曾有設置鐵軌一事,完全不知情,寮誌團隊便展開偵探般的踏查與推理。

於內埔仔掃街踏查時,與林罔玉_阿嬤進行閒聊訪談側拍。
 

遍尋內埔仔街頭巷尾,詢問許多八九旬老人家,皆表示「不曾聽過內埔仔有鐵支路經過」,直到遇見高齡88歲民國23年(1934年)出生,住在青岩宮廟口前巷弄的林罔玉_阿嬤,她表示自已本身沒有任何記憶內埔仔有過鐵軌,突然掀起劉海回憶,指著額頭上淡淡的,要仔細看才能看出的疤痕。

 
 
 

林罔玉耆老口述:
「小時候跟我的阿嬤感情很好,老是總是黏著她說以前的故事,

阿嬤告訴我,額頭上的疤痕,就是在孩童時期差不多四、五歲,在家門前玩耍,

一個不小心,跌撞到鐵軌,額頭撞了一個洞,傷口還不小,不過我自已對於撞到鐵軌,

是沒什麼印象,但額頭上醜醜的疤痕現在還在。

 
 
 

聽著耆老,娓娓道出過往內埔仔的風華年代,對於過去的事物總能清楚描述,當年小小一條內埔街,曾高達4-5家規模的雜貨店,宛如一座小山城,一條神祕的軌跡,開啟了竹崎內埔仔聚落發展,但隨交通便利時空轉變,如同劉海下額頭的那道疤痕,傷口消失了,又不被遺忘,現在進入內埔老街,已不像過往繁榮喧囂,而是多了點承載豐厚的記憶故事氣息,也給人一種鄉村安定的寧靜感。

目前內埔仔現況,街區商家不像以往全年無休,假日偶爾店休,商家多以不再營業改為一般住家,此為2022年3月某周末所拍攝
 
 

 
 

參考資料

池永歆、謝錦綉,2012,發現客家:嘉義沿山地區客家文化群體研究
臺灣事情一班,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
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,經授權文章引用
國家檔案資訊網 https://aa.archives.gov.tw/Home/Index
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_收藏,經授權文章引用
嘉義郊外臺車行駛情景/創作者:不詳/貢獻者:不詳。建檔單位:嘉義市政府文化局/發佈於《國家文化記憶庫》
葉爾建,2020,人社東華第26期,輕便車:遺忘的路線、記憶的場站


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第32年報|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印,內容包括:總說、營業、運轉機關、工作、工事、經理、私設鐵道、私設軌道等8款54章及各類統計圖表,說明昭和5年度鐵道事業成績及概況。
臺灣鐵道線路圖|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發行之〈臺灣〉觀光指南,繪製範圍為臺灣、澎湖及附屬島嶼,功能分類屬交通旅遊圖,以鐵路為重點,內容包含局線(總督府交通局經營)、他線(糖業、鹽業、礦業鐵路)、臺車線,另有州廳界、主要城市、道路、蕃族等。



More 更多
articles 文章

©2019 Liâu Life 寮.誌
All Right Reserved. Sigri Su Design.

error: 對白杞寮誌 Liâu Life文章有任何興趣,歡迎來信604liaolife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