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s is life. Our Story.
「寮」是臺灣普遍廣見通名,原指臨時搭建的簡陋小屋或作為暫時性的工小屋,而在區域拓墾的過程中,慢慢逐漸形成聚落。
溪心寮_台南安南區、北勢寮_屏東枋寮鄉以地理位置來名命,清楚描述聚落位置; 田寮_嘉義中埔鄉、崙仔寮_雲林斗南鎮得知在開墾新土地時,當時原始景觀樣貌; 胡厝寮_臺南善化區、許厝寮_雲林麥寮鄉等,通常是同一血緣關係集結形成。
台灣聚落以「寮」為地名,透由追溯認識瞭解生態環境的演變及歷史發展的軌跡,從中能發現不少有趣命名,充分反映當地自然環境,族群文化之關係,呈現獨特魅力的在地文化。
13緣
“山仔頂.內埔仔.桃源.頂下坪.頂埔.黃心寮.
於阿里山腳下的山城聚落
由內埔、昇平、桃源、白杞、塘興共相鄰五村所結合之總稱, 「十三庄頭、十四緣」的形成,因內埔為最大庄 ,分為東 、西兩緣, 才有14緣說法,當地仍習慣13緣稱之。
根據文獻與臺灣客家族群史研究,發現康熙24年(1685)已有客家先民入內埔仔拓墾足跡, 而各庄頭因客家先民營建其客家的生存空間,自然地將所居住的地方用客語命名, 二三百多年來各庄頭的地名都沒有改變。
但隨著客家後代受閩南語系台語的影響, 現今各庄頭的地名都以閩南語稱呼。隨著人口增加聚落發展,「拼庄」與地方自衛組織的出現,使得十三庄的聯庄具雛形,此聯庄的區域為白杞寮。
於受正規主流教育養成,鮮少有機會及足夠多的資料認識家鄉, 身為土生土長的白杞寮女兒_Su.Goii,目前仍是北漂的平凡上班族, 作以寮編1號,利用生活有點餘裕之時,展開一場自我探索的鄉土必修學分。
於2019年催生白杞寮地方獨立誌,以地方獨立誌為概念, 作為一種傳遞地方信息,開始關注自已生活的地方, 採高手在民間的精神,透由參與式集體共同創作, 邀請大家一起當「寮編」,共同記綠阿里山腳下百年聚落故事。
目前尚無發行蓋泡麵功能的實體刊物,不定期將田野訪察及聚落日常所見, 紀錄分享至社群平台, 遞上一份關於白杞寮的鄉土作業。
延申閱讀前往。白杞寮誌創刊號 | No.1 Liâu Life。